稀缺生意無罪
來源:網上生意 2013-10-21
隨便翻開一本初級微觀經濟學教材,開頭幾頁里一定會告訴你“稀缺”這個概念。不同教材對“稀缺”的定義表述不同,但都是一個意思:資源用來干這,就不能用來干那。
經濟學家張五常的新浪博客管理員李俊慧老師舉了一個例子,說得非常自然明白:在一間教室里,假定距離老師近的位子可以讓學生聽得更清楚、是優(yōu)質資源,那么即使學生的數量遠少于凳子的數量,距離老師近的那幾個位子,也是稀缺的。
所以,資源不存在短缺,稀缺也一定存在。那些互聯網的所謂平臺級服務,做的都是非常簡單直接的稀缺生意——售賣接觸到用戶的前幾個位子。Google是這樣,百度是這樣,淘寶也是這樣。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前段時間淘寶限制第三方導流平臺了。8月中旬,淘寶宣布了針對部分第三方引流平臺的新政策,VIP團購、九塊郵等主打超低價模式的第三方導購網站都被納入暫時不計入搜索的網站;隨后,口袋購物、團800等也不能幸免地被限制。
淘寶方面則解釋稱,這一新政策只是對淘寶搜索排序的一次微調,對普通消費者影響不大,目的是為了引導淘寶賣家更注重品質和服務,不要把精力放在價格戰(zhàn)的惡性循環(huán)上。
很快,在鈦媒體就有人發(fā)長文吐槽淘寶的行為,說淘寶打著保護商家和消費者利益的牌子,悄悄解開自己的商業(yè)“文明扣”。
淘寶確實打了保護商家和消費者利益的牌子,不過那是公關說辭,大家心里都清楚。在我看來,“解開商業(yè)文明扣”有點屁股決定腦袋了。這事兒不光彩,也沒有那么不堪,就是一正常的經濟現象。
這些第三方導流平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以極低的價格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他們的最終目的當然是為了掌握更多的流量。淘寶上的商家本是購物的終點,無論是阿里媽媽廣告聯盟,還是淘寶旺鋪,還是其它,淘寶平臺靠各種模式賺在用戶接觸到商家之前那段路程(稀缺資源)的錢。淘寶的流量越來越貴,在這個平臺之外尋找更便宜的流量就成了小賣家們的出路。
接下來,把在其它平臺暴漲的流量計入銷量統(tǒng)計,在淘寶搜索中將會得到更多權重,這可能比從淘寶處購買流量要便宜得多。第三方平臺看準了小賣家的這個需求,想把賣家從淘寶城里勾引出來。不過,如果賣家們不再跟淘寶買流量,淘寶變成了一個成交地,能不急么?人也不是活雷鋒啊。
馬云從一開始就明白這一點,早早地在08年就把中國互聯網的第一大流量渠道——百度給掐了。假冒偽劣之類的說法都是虛的,對稀缺的控制才是阿里巴巴的阿克琉斯之踵。
淘寶也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到糾結當中:當初給中小賣家以機會的平臺,變得不再那么“公平”。不斷有開淘寶店的朋友跟我訴苦,淘寶越來越難做了。他們在微博上、微信朋友圈里冒著被拉黑被嫌棄的危險給自己產品打廣告,人生變得如此艱難。大賣家在微博上營銷那是擴展銷售渠道,對于小賣家來說,可能就是救命稻草(所以,阿里果斷地跟微博勾搭到一起了……)。很多中小賣家看到人家有錢能上阿里媽媽的展示位,能排在搜索結果的前面,心里很不平衡:淘寶跟大賣家勾搭到一起了,有錢能讓磨推鬼,這日子可沒法過了。
“微創(chuàng)新”者出現了。老劉見了賣家就關切地問:“你們過得好嗎?”廢話,當然過得不好。沒錢買流量,沒流量就賺不到錢,這日子可沒法過了。雖然京東的玩法跟淘寶不同,不過找準了軟肋打這一招還是使得挺漂亮的。
這涉及到公平和正義的權衡。屌絲賣家憑什么跟腰纏萬貫的大店放在一起?小賣家的流量就應該便宜么?這是個哲學問題,1000字說不明白;不過,很多時候,在互聯網業(yè)內、在稀缺資源面前,money talks。
稀缺永遠存在,稀缺生意也永遠存在。只要做這門生意的,早晚有一天都得跟現在的淘寶一樣。這是經濟規(guī)律和商業(yè)邏輯,誰都無可指摘。雷鋒做個好事兒還都寫日記里供后人膜拜呢,在商業(yè)里,沒人愿意做冤大頭。
文章編輯: 365webcall網頁客服工具(www.365webcall.com)
我的評論
登錄賬號: | 密碼: | 快速注冊 | 找回密碼 |